天天播报:《后西游记》:三部《西游记》续书中最成功的一部(附故事梗概)
2023-05-18 02:08:15来源:文学私秘
关于《西游记》的续书,目前较为知名的有三部,分别是《续西游记》、《后西游记》、《西游补》。
这三部小说,《西游补》评价最高,但个人感觉,这个小说,配不上《西游记》的体量,《续西游记》一百回,《后西游记》四十回,《西游补》只有十六回,还没有看出名堂,小说就终结了。《西游补》充其量只能算是一部中篇小说,在这么一个狭窄的篇幅的小说里,作者信马由缰地设定了如同穿越小说里喜欢采用的“平行世界”的设置,但是,作者估计也不敢把这种设置,再延伸地写下去,因为这样的设置,只能纳入到小说的一个环节中,不可能包孕整个小说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在《西游补》的这个狭小的维度上,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,达到了令人惊艳的程度,是其长处,也是讨人喜欢的地方,但是这种想象,并不具有容纳更博大的小说体系的资质与底蕴,所以,《西游补》只能算是小打小闹的续书而已。而且它在叙事上,也缺乏对人物的塑造兴趣,只是把作者的想象的关注焦点,对准“透视与调侃历史上的风云人物”这一个维度上。
因此,能够称得上《西游记》续书的,撇除了比较另类的《西游补》之后,只剩下了《续西游记》、《后西游记》两部书了。
关于《续西游记》,之前笔者曾经写过一个评论,它的主要重心是放在唐僧师徒取经成功,一路回来发生的遭遇,应该称着“东游记”才符合小说的内容。但它的缺点也是明显的,就是文词比较呆板,最明显的感觉,就是小说用语,非我们通行的词汇,看起来比较硌眼,文不通、理不顺,这样的书,看起来真的很吃力。故事情节紧扣《西游记》,逐一交代当初西行途中经过的地点,在回来之后,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,那些过去的妖魔鬼怪,又在同一条道路上,会制造什么样的新的迷障。
《后西游记》另辟蹊径,把时间点放在了《西游记》故事发生后相隔了近200年的唐宪宗时期,它颠覆了《西游记》结尾部分大功告成、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,直接否定了唐僧取经所取得的功绩,那就是唐僧取回了经,但没有带回“解经”之书,造成了唐僧西行回来之后“歪嘴和尚念错了经”的时代荒唐。
《后西游记》在这一背景下,重新虚构出一个孙小圣,拨乱反正,取回真经,完成唐僧没有完成的真正的弘扬正道大业。
这样看来,《后西游记》是对《西游记》的反拨与超越。
这一点上,的确能够看出古人写小说,是在心里盘算着小九九,就是通过小说在“乱法”,倾吐对现实的不满,展现自己对社会的针砭,一句话,显示自己评判现实生活而获得的“存在感”。
过去的小说,也不留作者姓名,作者耗时费力,写出一部小说,不为名,不为利,图的是什么?
就是那种让社会与人心耸动的“存在感”。
这样的写作者,今天有没有?
我觉得是有的。
当今在论坛上写小说的,汗牛充栋,很多人,都用的是网名,在最初写作的时候,并没有明确的功利性动机,但是却乐此不疲地在互联网上码字摞文,图的是什么?的确很多人是刷存在感,证明自己不弱,自己还行,话语权的确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,有了话语表述的权力,便会觉得自己不孤独,会觉得生存有了意义,这就是写作者的乐趣与目的所在。
《后西游记》在《西游记》故事发生后的二百年时间节点上,重新拼凑出了一个取经团队,基本是《西游记》里的人物翻版,其实这样的设置是很尴尬的。《后西游记》在人物设置上毫无创意,几乎平行移用了《西游记》中的人物个性。
这样一来,《后西游记》的作者是省力了,但是读者一想到小说里的人物不过是冒牌货,便分分钟钟分心走神。像小说里的模仿唐僧设置来的大颠和尚,一如唐僧的人物设定,也是优柔寡断、没有主见,抄袭了唐僧的人设,但是,唐僧也有他的好处,比如他的心灵很干净,为理想很坚执,灵魂上可以用一尘不染来形容,这样的人设,移植到二百年后的一个也有着原型的大颠和尚身上,总给人一种不适感。
因为唐僧的那种出污染而不染的个性,只能是属于唐僧的,烙印着唐僧的标志,有着他的家庭的曲折离奇的背景打底与支撑,不可能、也不应该有另外一个人来分享这样的设定。《后西游记》里,孙小圣沿袭了孙悟空的设定,猪一戒说成是猪八戒的遗腹子,沙弥也是沙僧的后人,大颠和尚与唐僧没有血缘关系,却秉承了唐僧的个性与人品,在小说里怎么让人感到舒服?而且这个大颠和尚动辄大骂手下的徒弟,出语之恶劣,几乎令人难以直面。
《后西游记》里表现了这样一个山寨版取经团队,路上遭遇的形形色色的妖怪,多是一种意象化的产物,少了《西游记》里世俗化的带有人情味的那种生命的趣味,《后西游记》里充斥着作者的意念化的情节与构思,让人物服从于作者的意念化的对社会的申说与表达,形象性与生动性明显地低于《西游记》,唯一的价值,就是小说里展示了愤怒的对社会的批判态度。
《后西游记》在语言上采取了比较标准与规范的书面语,民间语言的生动性上逊色于《西游记》,但要强于《续西游记》。四十回的体量,相较于《西游记》百回本的雍容气度,也不是一个档次的,看起来,小说是浅尝辄止,妖怪往往稍一触碰,便土崩瓦解。《后西游记》里的妖怪,多是一种意念的载体与象征,看起来,都带有作者亟欲表述的对社会的看法与认知,把这种抽象的意象转化为形象的具象化这一文学创伤的核心环节上,却显得相当的欠缺,导致形象性弱于它的抽象性。
这也是文学的大忌,毕竟文学不是哲学,太高深的哲学,还是必须臣服于文学的对人性与人心的刻画。过分追求高深,反而会毒害文学的本身资质。
当然,《后西游记》这样的小说,我们仍然应该表示足够的敬意。毕竟人家写出来了,也不是为了什么名与利这些显形的目的,在小说里作者只是显摆自己,正是有着这种文人的通病,我们能够从小说里作者提供的思路与思想中获得收益,至于不足的地方,大可以忽略不计了。
下面,是笔者为了备忘而记录下的一个故事梗概,归纳不当之处,请见谅:
1、花果山石裂,孙小圣蹦出。
2、孙小圣外出求师,见寺中收养女人,失望而归。
3、孙小圣入东海见龙王,下阴间,问倒阎王。
4、孙小圣又大闹天宫,孙悟空来教训他。
5、孙悟空、唐僧闻唐朝进入宪宗时代,前去查堪,发现人心不古,以弘佛谋私,回见如来,商讨如何整治世风日下,如来说需要再找一个取经人,送去解经之正道。
6、唐僧与孙悟空来到长安,见到当地庙宇以讲佛为名,行贪嗔之欲,为此韩愈提出辟佛论。唐僧遇大颠法师,认为对付贪欲,只有张扬佛之清净理念,驱逐邪念。
7、大颠法师进京,向皇上进表,倡清净之义。一直在皇城里以弘法为名的生有法师很受皇帝重用,妒恨大颠法师。唐僧却深表赞同大颠,相谈投机。大颠法师向皇帝表明再求真经之意。
8、唐宪宗想让生有法师到西天取经,但生有法师不愿涉险求经,给予婉拒,大颠自告奋勇愿意重踏西行之路,求取真经。唐僧为配置给大颠法师一个护卫之人,给了他咒语,念了之后,孙小圣感应到头痛,找到了大颠法师,愿意随之护驾。
9、大颠法师无马,孙小圣到龙宫求马,得到了一匹龙马,一起西进。
10、至巩州天花寺,见点石法师,他借佛敛财,为惩治他,孙小圣让经书无法打开,点石法师求孙小圣开经,唐长老(大颠法师)以清静说教点石法师。又闻不远处一寺有猪形怪占有,让孙小圣去清除。
11、此怪乃猪八戒遗腹子,孙小圣收了他,取名一戒。因想借用前辈猪八戒的钉耙,便叫出土地神,打听八戒去向。
12、孙小圣打听到猪八戒到处游走,享受信佛者的供奉,居无定处,后闻哈密建一新寺,有可能在那里,前去,果见猪八戒。猪八戒称耙借给了自利和尚种佛田用,便找到自利和尚,只见那里田野荒芜,原来自利和尚是用佛田诱人布施,赚取财富,孙小圣求耙,自利和尚不肯交出。孙小圣化身一虫,打听此耙的用途,是准备请来一个有大力的苦禅和尚来耕田,便扮着苦禅和尚前来,面见自利和尚,答应为其种田,自利和尚让他见到了钉耙,小圣复回本相,拿到了钉耙。
(这里的自利和尚,寄寓着作者的深刻的讽喻意图。自利和尚打着佛家的招牌,却是为自己牟取利益。他名义上是种着佛田,但是这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,利用这一个招牌,骗取利益。这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一种非常具有普遍性的存在,就是打着一个高大上的名头,借机谋取私利。佛田小到不能再小,没有什么实用性,但就是这么一块没有价值的东西,却因为与佛挂上了关系,而具有奇货可居的价值,可以招摇撞骗,生财无数。这使人想到前几年一个著名的骗局,就是拍卖月球上的土地,只要花钱,可以拿到月球上的一平方米的一块地,这与小说里的毫无实用价值的佛田何其相似,这个佛田唯一的妙处,就是与“佛”拉扯上了关系,作者讽刺了借“佛”骗钱的普遍现象。)
13、唐长老一行,走至不满山,闻有缺陷大王,专以缺陷立教,找人茬子,为此村人献贡求免,孙小圣找到妖洞,把此妖打入地中,猜测金星能克之,去求太白金星。
(这个缺陷大王带有很大的意象性、抽象性,反映了社会中有一帮人,专门靠坑人为乐,他也没有什么理由,就是看不得别人生活正常,专门设置陷阱,让人吃苦受罪。这种妖怪带着一种人性的恶,提炼出的是丑陋人性中的高密集部分,与《西游记》里的那种纯粹的由动物化身而出的妖怪明显不同,《西游记》里动物性身上映射出人性中的兽性,而《后西游记》里的妖怪则是人的抽象化兽性直接搬移,属于一种意象的化身。在形象性上,自然不如《西游记》那般生动,但在隐喻性上自有它的别出心裁、标新立异处,这也是《后西游记》的优点之一)。
14、太白金星给了孙小圣一种叫金母的神器,将其埋入地下,就能使松软的土地变硬,藏身地下的妖怪就能被逼了出来。一戒和孙小圣对付妖,妖无法在地下隐身,只得逃走,趁便把唐长老抓走,关入洞中,孙小圣叫出土地,打听妖逃至旧洞无定岭上,一路追去,扯碎洞口之藤,打死了妖,仍为獾所化,救出唐长老。
15、来到流沙河,河边一庙里有一和尚自称沙弥,为沙僧后人,愿带唐长老过河,半途却突然翻脸,将唐长老劫走。一戒入水找河神打听其来历,方知此妖非真正的沙弥,乃沙僧成佛后胸前挂着的九个骷髅之一所化,想用唐长老之血,活化其生命。一戒找至妖之庵中。
(这一节是模仿《西游记》中收留沙僧的段落,但把妖怪说成是沙僧过去胸口挂着的九个骷髅佛珠所化,妖怪的动机是喝饮唐长老的血,使骷髅真正具有生命的气息。这里大颠和尚的设定,与唐僧相当,他的血,也具有了能够长生不第、生命永恒的价值。《西游记》里说唐僧的前身是如来佛座下的二弟子金蝉子,身上自有神力,但是大颠和尚前去取经,不可能具备唐僧的那样的身世与神力,《后西游记》里写妖怪对大颠法师的血与肉的吞噬欲望,袭仿了唐僧的设定,缺乏说服力,接受起来也觉得不爽)。
16、妖发冷气,冻晕猪一戒,此时真沙弥回来,闻知,用神力驱走假沙弥,假沙弥臣服,唐长老怜悯为怀,用自己的血为假沙弥注入了活力,有了肉身。
至解脱山。山上有解脱大王,逢人便杀,号称解脱天下众生,无人敢过山,山上有三十六坑、七十二堑,各有小妖据守,可谓险阻重重。唐长老一行遇解脱大王的小妖。
17、小妖不敌,被打死。报知大王,大王迎战,又被打死手下不少。手下又献一计,议引出孙徒弟,而另派人去捉唐长老。
依计,果捉走了唐长老。
18、孙小圣至,妖惧,求和,诱一戒、沙弥入内,捆之。孙小圣进入,让假身压倒解脱大王,自己除掉了解脱大王,胜。
(解脱大王以杀人之名,为人解脱,属于人间中杀人魔王的一种抽象出来的形象设计,与佛家的匡世救人的宗旨是明显不同的。唐长老与这个杀人魔王进行了理论的辩驳,阐明了佛家教义上的解脱之义。经过一番打斗,最后把解脱大王给除了,让他按照自己的理论,解脱去了。这一部分的打斗情节,不过是兵来将挡的人力的堆砌,乏善可陈,唯一颇有意蕴的是,解脱大王这种杀人为业的妖怪还标榜自己为人解脱,装成高大上,实是大恶,可耻之极。)
19、孙小圣一行来到了五观庄,见大师,大师留唐长老,关在火云楼内,火焰包裹了高楼,无法靠近。大师称孙小圣若请唐长老出火云楼即可放行。火云楼火烈,孙小圣只得找孙悟空求助,孙悟空叫孙小圣去找菩萨,请来圣水,灭火,得以通行。
(火云楼外面,笼罩着烈火护罩,想象还有可取之处。)
20、过一河,中流遇风,刮向一陌生地方,见一城,入城,见有一刹女行宫,入内借住。一戒夜出来觅吃,食包子无钱,遇王子巡夜,抓入宫中,见到玉面娘娘,早年在积雷山摩云洞,猪八戒曾带人杀入洞中,取了她性命,后铁扇公主罗刹女修成仙道,牛魔王登了鬼王之位,收她入宫,今闻知来历,因恨猪八戒,故捆了一戒,又叫人去捉孙一行。
21、太子调用父王的鬼兵,去捉唐长老,无法下手,天明只好退走。
孙小圣不见一戒,问明情况,才知刹女行宫乃是鬼王也就是牛魔王所建,目的是感恩刹女成全之德。到魔王处索要一戒,太子布雾,不见天日。孙小圣求助昴星,昴星称无能为力,让他到阴间寻策,方知鬼王乃牛魔王所化,当年本来生命消失,后缘于罗刹女助力,成了今日半人半仙之状态。这时,地灵菩萨送来一策,唐长老奉策念经,扫荡了鬼国阴霾。鬼王闻孙小圣强势,只好服软。
(逆反《西游记》设定,将牛魔王、铁扇公主(罗刹女)、玉面公主、红孩儿这一组关系,重新进行了设定。牛魔王死掉之后,铁扇公主念夫妻之情,私下里说情,把牛魔王安排成了鬼王,与阎罗殿平级,唐长老一行,为此进入了虚无缥缈的鬼城,见识了半人半鬼的神魔世界。
本书中,与《西游记》设定稍有变化之处,铁扇公主与牛魔王生下的红孩儿这个设定予以了保留,而玉面公主成了牛魔王的王后,两人生下一个王子黑孩儿,对应红孩儿。一家三口,住于鬼城之内,罗刹女也就是铁扇公主反不知去向。后来,菩萨派来了红孩儿,把唐长老一行引出了鬼城,这样《西游记》里的所有人物,都在本小说中以不同的面目出现了。
本书中可取之处,就是对鬼城的设置,犹如《魔戒》中的神鬼世界,属于中国魔幻体现系里的异能世界设定。)
22、又至一地,人皆唾弃和尚而不纳。求一老者斋饭,老者告知原委,说佛伤风败俗,详细原因,让孙小圣到前面的弦歌村问询。到了弦歌村,问询教书先生,教书先生认为佞佛惹灾,现这里归化儒教,责令离开。孙小圣扮神,捉住先生,责令备斋,一时人皆信佛献斋。(通过这种作法的手法,逼迫信佛,似不妥。)
23、造成辟佛尊儒的真正原因,是占据了这一段山的文明天王所为。文明天王原生于中国,头生金锭,浑身金钱,后国遭劫运,被樵夫杀死,托生西土,据此山,兴文明之教。身上有两个武器,一个是金钱武器,二是手中文笔,大兴文明之教。实际上就是财力与才力,这是世俗社会的晋身与立世之本,通过他的倡导,让这里的佛家绝迹。听闻孙小圣一行破坏文明之教,大怒,拦住孙一行,孙认为独标佛的清净,才是真文明。文明天王与孙赌赛,用金钱为饵,无法压下孙小圣,又用笔压住孙,孙因不曾读书,故被笔压住。夜,文明天王担心笔会损坏,把笔拿走,孙小圣有了自由,解开绳索,救出师徒一众,出了文明妖洞。
24、文明天王发现唐长老一行逃了,追了上来,把唐长才重新抓回洞中,用金锭与文笔加叠在一起,压在唐长老头上,唐长老不能动弹。孙小圣为救师傅,复入洞中,发现难以挪动文笔,孙小圣打探文明大王私房话,才知天下有钱又有文才的人,少之又少,故解破此难,非常困难,移走它只有找天神,于是孙到天上找文昌菩萨,查清天王乃孔子时出现的麒麟,孔子用“春秋笔”记载了此事,后扔笔于地下,麒麟死后,托生文明天王,且窃笔留用,故作怪。菩萨派出魁星去拿走笔和金锭,收了文明天王。
(文明天王的这一节内容,把儒与佛的斗争,转化为正义与邪恶的交战,这在《西游记》中是没有的。文明天王代表着儒家文化,他指出了佛学导致的危害,应该代表着正义,但是,在小说里,却被唐长老的团队给治服了,反映了儒教文化敌不过佛教体系。作者究竟是什么立场?儒教文化占社会主流,为什么却不具有在东西方交流中的必胜的地位?这个文明天王手里的拿手武器,一个是以文压人,就是用文笔压人,一个是以财压人,就是身上挂着的金锭财宝。这里体现出小说作者对儒家文化用“文笔”的权力、压制思想的活跃性的批判意识,而以财压人,则代表着社会主流的权势阶层,用金钱来打压普通人。在这样的儒教社会里,生命没有活力,每一个人都被死死地钳制着,失去了自我的意识。
应该说,这一节里对儒教文化的抨击的力度,还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。也体现出整个小说里的强烈的对社会的批判意识。这种对儒家文化的反思与批判,在《西游记》里没有直接展现过。这也让《后西游记》更像是一个政论体小说,是作者把自己的观念,借壳在《西游记》的形式里得以表述。可以说是作者利用了小说的结构,表达了对社会的评判与认知。)
25、又至一村,麝妖留唐一行住宿,妖王以猪一戒奸侍女之由抓唐长老,求婚配,孙小圣打探乃麝妖,其惧猎人,乃化身猎人围堵,妖惧,孙救之,乃释唐长老一行。
(这种单回的故事,只能说是凑数的,没有什么新鲜味。)
26、又前行,问了土地,知是十恶山,在这里有十个恶人相互倾轧,孙小圣采取分化瓦解之策,猎杀一恶,又杀一恶,后劝另一恶,让其独吞,借刀杀人,杀了其余几恶,孙最后杀之,过了山口。
(十个恶人,按理讲,犬牙交错,非常麻烦,但孙小圣采取分化瓦解之策,拉一个,打一个,借力发力,以毒攻毒,最后以一已之力,把所有的十恶都除尽了。这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合纵连横之策,显示出在复杂形势面前,必须保持定力,坚守自身的稳定,然后寻找机会,利用对方的矛盾,诱使对方相互内耗,最终敌方元气与锐气丧尽,自己坐收渔利。)
27、至上善国,众抓唐长老,才知这里出现了假和尚,冒充古佛,骗取太后的信任,劫走了太后,孙小圣寻到妖洞,入洞,见到太后,让太后配合。妖带太后去拜佛,孙小圣扮佛讲前世因果,骗妖去填报旧时罪业,然后让猪一戒扮作老虎,妖佛恢复原身,入虎口,被一戒打死,救出太后。
(这里的太后,仿制的是《西游记》里的母后被妖怪掠走的故事,无甚新意。且这妖怪对王后如此感兴趣,也令人觉得有一些变态。)
28、至阴阳二气山,各有阴、阳大王,据山道之两边,形成一热一冷的气候。孙小圣找到了山之窍穴,打通两山,实现了阴阳贯通,气温变得温和。两妖派手下擒拿,不敌,又生一计,用八卦阵引唐长老入内,抓住唐长老、猪一戒。
(阴阳山相当于一山隔开阴阳两重天,如同今天的分水岭,一山隔开了两个世界,孙小圣打破了山的壁垒,实现了阴阳调和,这基本属于一种书斋内的想象。反映出小说作者绞尽脑汁想象的西域地貌,来表达作者的抽象的意念)。
29、孙小圣化成苍蝇,潜入阴阳府,打探动向,假扮妖精,传言妖动向已被孙小圣掌握,两败俱伤,妖颇惧,想到造化山造化小儿处求助。孙小圣向土地打听到造化山的底细。
30、孙小圣见到造化小儿,这造化小儿用圈子赌赛,先用“名”圈后用“利”圈,皆无法套住孙小圣,但用“好胜心”圈,套住孙小圣,孙求助于太白金星,太白告之心魔消失自解,果解套,造化小儿终释放了唐长老。
(本节里造化小儿拥有名圈、利圈、好胜心圈等神器,中招者,均在内心里已经沦陷在这种怪圈中。这也是一种意象性的设置,与前面的文明天王用金锭压人、用文笔压人,都显示出,人有弱项,便无法抗衡某种特制的利器,反映了心中有魔,便易被魔击中。)
31、至一村,三尸妖抢老人之子,孙小圣追之,打散小妖,救出人质,小妖告知三尸怪,前来捉唐,打死第二妖,后孙用唐长老作诱饵,引来一尸妖,又打死之。
(本单回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,本小说里的故事情节,故无甚惊艳处,平平淡淡,缺乏起伏与波澜。)
32、至一处,当地庵主和尚告知唐长老一行,附近山上有一个不老婆婆,她得了女娲的火钳,然后炼成贴肉宝贝,之后,她只有在与人打斗时方感快意,所以,唐长老一行凶多吉少。唐长老一行继续前行,不老婆婆果拦路,一戒、沙弥不敌,孙小圣迎战。
33、孙小圣与不老婆婆交手,不老婆婆总算找到一个劲敌,甚是惬意。当晚,她抓住唐长老,以此要挟孙小圣,孙假意让一戒去联系,愿用自己换出唐长老,孙假意扣上情丝,换走唐长老,然后打败婆婆。
34、婆婆自觉无趣,自杀。
(不老婆婆属于好斗型的一种角色,以打斗为乐趣。这也反映了社会中的一种心理现象,作者把这种现象,抽象成了不老婆婆的这一种类型,生活中不会有这种没事找事的找虐的人,但是在心理上,总有一种好斗型人格的存在,寻找对手,在与对手的搏击中获得快意。这样的心态,可谓是对人心的深度挖掘,不得不说是一种很精准的对人心的隐秘境界的触摸。)
唐长老来到一国,虚无飘渺,似有实无,孙小圣问了土地神,方知是蜃妖作怪。唐一行入城池,实入蜃口,孙不见唐一行,只得找龙王问,龙王出面,现出蜃原形,猪一戒和孙小怪里应外合,除了蜃妖。
35、续行,入一庵,和尚阻唐前行,称此处靠灵山,如来佛厌假和尚太多,故在此设一中分岭,岭上建中分寺,请一辩才菩萨入住,考问过路人,唐长老通过,但称前有挂碍关,一戒抱怨,果成挂碍,一行走了一圈,又回到寺中,一戒认识到自己的抱怨造成了原地踏步。
36、前行,遇一村,仍是莲花变化成的人形,说有一冥报和尚,倡兴东教,抛弃佛家清静修行,鼓吹荣华富贵,叫唐长老一行绕行,一戒贪吃,前去求斋,被冥报和尚咒晕,沙弥去找,也被咒倒。
37、唐长老见到冥报和尚,唐与之辩驳,孙又与之论理,赌赛用天女散花胜之,又救治一戒、沙弥,冥报和尚一气而亡。
(再次把辟佛的观念,幻化成一个实体的冥报和尚,体现出小说的整体格调上,相当注重意象性、寓言味。)
38、续行,遇一村,告诉此山可用云渡过(如同索道,此云乃是聚天下金银之气炼成彩云,系在两山,来回渡人,很有象征意义,只有金钱,才能建成此索道,方便两山之间行走),但唐长老却认为要脚踏实地,不愿走捷径,选择走山下之路,遇河,见有渡船,猪一戒便力主上船,开始顺流而下,非常省力,后来河水干涸,无法行走,反不如陆上行走。唐长老臭骂了一通猪一戒想偷懒不成,反而受累。于是一起走上陆路,一戒前面走在草丛里,无名火起,堵住了前路,原来是唐长老刚才发火,感应了山火突起。唐长老反思了一下,顿时火灭,认为唐长老是佛会中人,与灵山呼吸相通,故心火酿山火也。又遇风,原来是脾气引发,唐长老引以为戒。
(此节批评了唐长老大发雷霆,怒斥一戒,导致自然界的火生、风起,皆是心魔导致了自然的异端产生,这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,也是王阳明心学在明朝大行其道的折射。)
39、至灵山,不见佛,孙扮着佛,骗了一戒等人,后佛出,给予解经,量不大,唐长老自觉身轻。
40、回到大唐,前皇宪宗已逝,穆宗继位,之前的生有法师也逝,其徒不空妒唐长老取得真经。唐讲经,孙配合,果成功揭经,一时传经成功。唐长老复归西天,如来奖励一众。
关键词: